春节档电影《热辣滚烫》上映以来,引发广泛热议,女主角乐莹带来的“苹果法则”、讨好型人格等心理话题,引发共鸣。影片导演兼主演贾玲也在多个场合表示,这部电影不是讲减肥,讲的是“如何学会爱自己”。
那么,如何爱自己呢?来看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燕在看完《热辣滚烫》后的一些建议。
电影借“减肥”讲述“学会爱自己”
《热辣滚烫》中,30多岁的乐莹宅家多年,无所事事,大学毕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就选择脱离社会,封闭社交圈层,践行这个她认为与自己“和解”的最好方式。虽然她对家人、亲戚、闺蜜等都挺好的,但是总受伤害,在经历妹妹的指责、男朋友杉子的背叛后,乐莹希望能被理解、接受、认可与尊重,并渴望换一种活法。
在与拳击教练昊坤(雷佳音饰)的接触中,乐莹对拳台心生向往。拳赛时用力较量的两人,最后还能互相拥抱对方,拳台之上比拼和对抗的方式,让乐莹深深触动。为参加拳击比赛而拼尽全力的乐莹,这一次希望为自己赢一次。
影片外,导演贾玲坦诚,“减肥”只是角色乐莹改变过程中的一部分,除了身材的外在改变外,内心的重燃与学会爱自己,才是乐莹这个角色成长蜕变的重要内核。
讨好型人格换回的往往是不被尊重
看完电影后的张燕告诉记者,片中乐莹起初的不自信和委屈妥协,跟家庭教育有一些关系。乐莹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,看上去缺少关于信念、生命意义方面的引导,而乐莹毕业后躺平了很多年,找不到生活的方向,也没有动力和兴趣。
“其实这种状态在心理初步评估上,也许是有抑郁倾向的,符合了无力感、无兴趣、无意义等表现。”张燕具体分析表示,乐莹的状态促使了亲妹和表妹对她的攻击,甚至轻蔑,同时,家人的不理解又加大了她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,于是,她在人际关系中表现为沉默、妥协、讨好等状态。
比如,乐莹不情愿地把房子过户给妹妹,不情愿地给闺蜜和出轨男朋友的婚礼当伴娘,不情愿地在电视节目中给表妹当托,而健身教练昊坤稍微对自己好一点,她就付出所有……这些都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表现。
张燕说,此类型人格不是真的心甘情愿地付出,在结果上,他们需要被看见、被尊重,被同等对待,但这种人格常常自我贬低,换回的往往是对方的忽视和不被尊重,虽然这些问题的原因看上去是有他人原因,但其实主要是因为乐莹没有真正了解自己、尊重自己和爱自己。
期待落空会怨恨,不如自我关照
就片中被广泛热议的“苹果法则”——乐莹问父亲:如果你有两个一大一小的苹果,朋友问你要,你会给哪个?父亲答:会给大的。乐莹回答:我以前会都给。现在看心情。
张燕表示,两个苹果都给别人,看上去是利他的,但是她很想吃,却不敢表达出来,也就是说,明明是自己的东西,却不会捍卫和保护。这种例子其实还挺多的,比如我们的祖辈,就很喜欢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他人,而显得家里人不重要,这其实忽视了我们自身的需要,内心也许觉得“他人的评价最重要,通过他人来肯定自己,而我不配拥有好的东西”。再扩展来看,有些父母完全没有自我,一切为了孩子,这些想法也导致父母的牺牲可能会加大孩子的愧疚,孩子无法在心灵深处得到自由,等等。
聊及此话题,张燕还举例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咨询个案,她常常听到咨询者抱怨说“为什么我对他人那么好,却得不到同样的对待?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?”
结合电影引发的讨论,张燕表示,其实当自己发出这样的疑问时,就应该去思考一下“我们对待他人好是为了什么”,如果是期待对方同样善待自己,那这很容易让自己失望的,因为他人是不可控的。“换句话说,我们是不是在用自恋式付出而想控制他人的行为?其实,因为成长环境、状态等不同,他人是很难满足我们的期待的,于是我们就会产生怨恨、愤怒等消极情绪。”
所以说,期待一个人改变,是很难的,除非他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和接纳,也许会给我们正面回应,如果是这样,我们应该心怀感激。如果他人不能回应我们的需要,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自我关照。张燕认为,片中,乐莹通过拳击找到了人生意义,激发了生活动力,在遇到困难时做到了勇敢和坚持到底,因为心中有梦想就是“赢”。这是真正的爱自己。
“如何爱自己”,可以多问问自己的需要
电影上映后,很多观众在自查“是不是真的爱自己”,那么,怎么做才是真正地爱自己呢?张燕也给出了一些建议。
1.了解自己的需要
人的需要层次有很多,生理的、心理的、社会的,包括生理需要、安全感的需要、爱的需要、被尊重的需要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等。
这些需要都很重要,当我们的一种想法、行为出现时,先了解一下自己,思考一下自己这样行为的背后动机是什么;接下来,我们可以有哪些方案选择,当下哪种方案是我最合适的选择?
2.尊重自我的需要
我们可以经常这样想“我很重要,我的需要很重要,我可以表达我的需要,我可以拒绝我不需要的”。
通过这些练习,我们可以做到尊重自己的本心,让自己和他人都看见自己,理解自己,可以让自己和他人做出最合适的反应。
3.满足自己的需要
这里要提到“多巴胺”与“内啡肽”,一种是生理上的暂时性满足,另一种是“延迟满足、努力付出”后获得的成就感,这两种感觉都很重要。
但后者“内啡肽”更关乎长远规划,一个人为了理想而表现出持久的动力、耐力,勇敢向前、永不退缩的精神,可以自我感动,这也许是一种忘我、心流(心理学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一种心理状态。在这种状态下,个体将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项活动上,感到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,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。心流通常发生在个体非常喜欢、有挑战且擅长的事情上)的状态。而且这样也可以很好地缓解焦虑,让自己投入到当下所做之事中,是非常快乐的。
张燕也表示,在生活中,我们应该经常评估需求,“如何爱他人”和“如何爱自己”,是需要评估的。需要指出的是,爱自己不是一味地自私自利,人都有自利的一面,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,建议先评估一下,能够做到双赢当然是最佳的选择。如果只能满足自己,也是不错的,同时,可以试着让对方理解自己。如果单纯地满足他人,自己又能承担付出的后果和责任,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付出,这则是爱他人的表现了。
所以,在人际交往方面,我们可以灵活、变通一些,给人际关系建立适度界限,相处会更加和谐。张燕说,尤其亲密关系,是可以让一个人快速成长的,如果用心懂得对方和自己的需要,但又能明白彼此需要保护和不能侵犯的方面,懂得尊重的重要,关注与被关注的状态,那么在关系中,就能彼此成就、相互陪伴。希望大家都能关照自己、适度关心他人,建立有爱但又自由、信任的关系。
文章来源:中国网心理中国 http://psy.china.com.cn/m/content_42701081.htm